項目規劃與設計立意的要求
深港青年夢工場一期建設在2015年,是最早一批前海項目,同為臨時建筑。一期的8個小建筑以其不規則的邊界,圍合成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間。?然而三年后的前海,周邊環境有了較大的變化,二期設計尊重時空的變化,秉持BHA“和而不同”的設想,在空間上延續一期的軸線,讓夢工場華麗轉身,正向面對夢海大道,繼續撰寫夢工場的意義。
和:是規劃布局上的呼應。不同:是設計的主旋律。如夢境一樣,瞬息萬變,建筑之間的風格迥異,同時也暗喻了在夢工場每個房間內的夢,都有可能是不一樣的,只有多元化的嘗試才能孕育更多的可能。
項目功能布局設計的需求
項目用地性質雖為商業用地,但功能定位則是真正的產業研發用房,雖然只有一萬多的建筑面積,對于產業用房來說,處處是細節。
二期共兩棟建筑,一棟為孵化器,一棟為加速器,其中,孵化器中以中小型研發辦公為主;而加速器則是集合了實驗室、大型工作室等較大體量的研發用房。兩者的中間,則是夢工場面對夢海大道的主入口廣場。項目為租用型的產業用房,無法在當下明確將來用途,在通用性與適配性上必須有所取舍,實驗室的部分設置在底層,以解決高荷載(5.0KN/㎡)的要求,其他的研發辦公部分兼顧小型生產設備的安裝可能,荷載按需求進行設計(2.0~4.0KN/㎡)。
生產以外:在相對小型工作室的孵化器中,結合配套服務用房、會議室設置了可聚集人的下沉廣場。在相對大型工作室加速器中,則主要提供高端服務,中心大堂可設置發布會、匯報路演等產業需求。
項目設計工作模式與界面
設計管理的范疇,從傳統的“建筑設計”擴展成為建筑、景觀、室內、幕墻、泛光、標識等六大專業;總師需要從六大專業角度給予設計理念與把控。從方案階段就開始設置的物料表,極大程度上可以統籌所有材質材料的要求,可一直貫徹到施工時候的選材階段。方案階段的景觀、室內、標識設計是相對獨立的,而建筑、幕墻、泛光則相對關聯,每一個團隊都需要完成各自的工作,并獲得總師(室)的確認,進而交接至EPC方。EPC階段,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,如項目例會(總師主持),工作內容確認(EPC主持)等制度,有效減少業主的協調工作量,有效的落實方案的設想,進而推動項目的進展。